陈建国淑芬《光荫里的故事》全文免费阅读_光荫里的故事全集在线阅读
作者:一缕拂尘
其它小说连载
《光荫里的故事》是网络作者“一缕拂尘”创作的其他小说,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陈建国淑芬,详情概述:《光荫里的故事》作者试图通过一个核心家庭及其周围人物的命运,展现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时代变迁、个人成长、情感纠葛与梦想追求。
2025-09-24 21:10:07
“光辉机械厂”的荣光第一节:晨雾里的机床声1983年秋,天刚蒙蒙亮,晨雾还没散透,光辉机械厂的烟囱就先冒了烟——不是黑黢黢的废烟,是带着煤屑暖意的浅灰,像根柱子似的竖在城东的天际线上。
陈建国骑着那辆二八大杠自行车,车把上挂着个帆布包,里面装着搪瓷缸和馒头,车后座绑着给车间老周带的降压药,刚拐进厂门口的柏油路,就听见了熟悉的广播声。
“各位工友,早上好!
现在是早上六点半,距离上班还有半小时,请各车间做好班前准备……”厂广播室的大喇叭挂在办公楼门口的杨树上,声音裹着晨雾飘过来,带着点电流的杂音,却比家里的闹钟还管用。
陈建国捏了捏车闸,停在门卫室旁边,老张头正掀着棉门帘往外瞅,看见他就笑:“建国啊,今天又是头一个?”
“这不担心昨天那批主轴的精度嘛,再去瞅两眼。”
陈建国把自行车支好,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烤馒头递给老张头,“家里淑芬蒸的,热乎着呢。”
老张头接过来,掰了一半塞进嘴里:“你家淑芬的手艺,比食堂的白面馒头香!
对了,昨天晚上厂部通知,今天早会要宣布这个月的生产标兵,你车间的小李说不定有戏。”
陈建国心里一暖,小李是他带的徒弟,刚满二十,手脚勤快,上个月硬是跟着他加班三天,把那批卡盘的加工任务提前完成了。
他拍了拍老张头的肩膀:“借你吉言,这小子是块料。”
穿过厂区的主干道,两边的白杨树叶子落了一地,被晨露打湿,踩上去“沙沙”响。
左边是子弟学校,门窗还关着,再过半个月,婷婷就要来这儿上三年级了;右边是食堂,烟囱里飘出葱花的香味,大师傅老王正推着小车往饭堂里送豆浆桶,看见陈建国就喊:“建国,一会儿早会结束来打豆浆,今天熬得稠!”
“哎,谢了老王!”
陈建国应着,脚步没停——他得先去车间看看。
金工车间在厂区最里头,红砖砌的厂房,屋顶装着玻璃天窗,这会儿还没亮透,里面己经有了动静。
推开门,一股熟悉的机油味混着铁屑的味道扑面而来,这味道陈建国闻了二十年,从学徒时就跟着他,比家里的饭菜味还亲切。
“主任,您来啦?”
角落里的车床边,老周正擦着卡尺,他头发都白了,是车间里资格最老的师傅,跟陈建国的父亲是一辈人。
陈建国走过去,把帆布包里的降压药递给他:“昨天淑芬去药店,说这个牌子的效果好,你按时吃。”
老周接过药,揣进兜里:“又让你费心了。
昨天那批主轴我检查了,精度都在0.02毫米以内,没毛病。”
陈建国点点头,走到最里面的C620车床前——这台车床是苏联进口的,比陈建国的岁数还大,漆皮掉了不少,却还是车间的“主力”。
他弯腰摸了摸车床的导轨,光滑得能照见人影,这是他每天必做的事:“油加够了?”
“加了,按您说的,每小时检查一次油位。”
旁边的小李探出头来,他刚把工作服的扣子扣好,脸上还带着点没睡醒的红。
陈建国拍了拍车床的床身:“这老伙计跟了咱们十年,可不能亏待它。
今天早会结束,咱们先把那批齿轮的加工图纸再对一遍,别出岔子。”
“哎,知道了主任!”
小李赶紧点头,手里的抹布攥得更紧了——他知道,陈建国对图纸的要求比对自己还严,上次有个学徒把尺寸标错了0.5毫米,陈建国没骂他,只是陪着他重新画了三遍图,首到半夜才回家。
晨雾渐渐散了,阳光从天窗照进来,在地上投下长条形的光斑。
车间里的人越来越多,自行车的“叮铃”声、工作服的摩擦声、师傅们的招呼声混在一起,像一首热闹的歌。
陈建国站在车间中间,看着眼前的景象——老周在调试卡尺,小李在擦拭车床,几个年轻工人围在一起讨论加工步骤,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劲,心里都装着事:今天要完成多少零件,这个月要赶上多少进度,年底能不能评上先进。
“主任,早会要开始了!”
门口的小王喊了一声。
陈建国应了声,最后看了眼那台C620车床,转身往外走。
他知道,这一天又要开始了,而光辉机械厂的一天,从来都是从这样的热闹和踏实里开始的。
第二节:图纸上的刻度线早会在厂部的大礼堂开,里面摆着几十排木椅子,刷着暗红的漆,椅背上还留着上次表彰大会贴的小红花痕迹。
陈建国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,旁边是锻压车间的张主任,两人是老熟人,当年一起进的厂,一起从学徒干到主任。
“你们车间那批主轴怎么样了?”
张主任凑过来,小声问,“我们车间等着用呢,要是耽误了装配,厂长又要开会批我们了。”
陈建国从帆布包里掏出张图纸,递给他:“你看,精度都达标了,今天上午就能送过去。
不过你们锻打的毛坯可得注意,上次有个毛坯有砂眼,差点把我们的车刀给崩了。”
张主任赶紧点头:“放心,这次我让老吴盯着,每块毛坯都敲三遍,有问题的绝对不让出厂。”
两人正说着,厂长推门进来了,他穿着件灰色的中山装,袖口磨得发亮,手里拿着个黑色的笔记本。
礼堂里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。
厂长走到台上,清了清嗓子:“各位工友,今天早会有两件事:第一,宣布这个月的生产标兵;第二,布置下个月的紧急任务——国家要给咱们厂下一批机床订单,要求下个月月底前完成五十台,时间紧,任务重,大家得加把劲!”
台下顿时响起一阵议论声,五十台机床,这比平时的月产量多了十五台,可不是小数目。
陈建国心里也算了算:金工车间负责加工主轴、齿轮、卡盘这些核心部件,每台机床需要三个主轴、六个齿轮,五十台就是一百五十个主轴、三百个齿轮,按现在的进度,每天至少要多加工五个主轴、十个齿轮才能赶得上。
“大家不用急,”厂长抬手压了压,“厂部己经制定了计划,每个车间都加派了人手,食堂会提供夜宵,澡堂会延长开放时间,保证大家干活有劲头,休息有保障。
现在,宣布生产标兵——金工车间,李建军!”
小李一下子站起来,脸涨得通红,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。
陈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快去领奖,别紧张。”
小李点点头,快步走上台,从厂长手里接过一个搪瓷缸,上面印着“光辉机械厂生产标兵”几个字,亮闪闪的。
台下的掌声响了起来,陈建国的掌声比谁都响——他知道,这个搪瓷缸,小李值得。
早会结束后,陈建国带着小李和老周回到车间,把那批齿轮的图纸铺在办公桌上。
图纸是昨天刚从技术科领的,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,标注着尺寸和公差,最下面盖着“国家重点项目”的红章。
陈建国用铅笔指着图纸上的一个刻度:“你们看,这个齿轮的齿距公差必须控制在0.01毫米以内,不能有一点偏差,不然装配的时候会卡住。”
老周戴上老花镜,凑过去看:“这个精度有点高啊,咱们的车床能达到吗?”
陈建国点点头:“那台C620车床没问题,不过得把转速调低,每转进给量控制在0.1毫米,还要随时检查刀尖的磨损情况。
小李,今天你就跟着我,咱们先试加工一个,看看效果。”
“哎,好!”
小李赶紧把工具包打开,里面的车刀、卡尺、扳手摆得整整齐齐——这是陈建国教他的,工具要按顺序放,用的时候才好找。
陈建国走到C620车床前,打开电源,车床“嗡嗡”地转了起来,声音平稳,没有一点杂音。
他把毛坯固定在卡盘上,调整好刀架的位置,然后朝小李招手:“你来试试,我看着。”
小李有点紧张,手微微发抖,陈建国站在他旁边,轻声说:“别怕,按我教你的步骤来,先对刀,再调整转速,慢慢来。”
小李深吸一口气,拿起卡尺对了对刀,然后慢慢转动手轮,车刀轻轻碰到毛坯,铁屑像卷花一样落下来,带着点烫人的温度。
陈建国盯着车床的转速表:“转速再调低一点,对,就这样。
进给量放慢,别着急。”
小李点点头,调整着手轮的速度。
老周在旁边看着,手里拿着图纸,时不时对照着毛坯的尺寸。
过了一会儿,第一个齿轮的粗加工完成了,小李关掉车床,拿起卡尺测量尺寸,声音有点激动:“主任,尺寸对了!”
陈建国接过卡尺,仔细量了量,嘴角露出点笑:“不错,再进行精加工,注意公差。”
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,接下来的一个月,他们要这样重复几十次、几百次,每一次都不能出错。
但他不觉得累,因为他知道,这些齿轮、这些主轴,最后会变成一台台机床,送到全国各地的工厂里,变成生产的力量,变成国家的底气。
阳光从天窗照进来,落在图纸上,那些细细的刻度线在光线下格外清晰。
陈建国看着眼前的车床、眼前的徒弟、眼前的图纸,心里踏实得很——这就是他的战场,这就是光辉机械厂的日常,每一个零件,每一道工序,每一滴汗水,都在为这个工厂的荣光添砖加瓦。
第三节:食堂里的热豆浆中午十二点,厂广播准时响起《咱们工人有力量》的歌,车间里的车床声渐渐停了下来。
陈建国关掉最后一台车床的电源,擦了擦手上的机油,对车间里的人说:“大家先去吃饭,下午一点准时开工。
小李,你跟我去趟技术科,把刚才试加工的齿轮送过去检验。”
“好嘞!”
小李赶紧把齿轮装进工具箱,跟在陈建国后面往外走。
厂区的路上挤满了人,大家都穿着蓝色的工作服,手里拿着搪瓷碗,朝着食堂的方向走。
有说有笑的,有的在聊上午的加工进度,有的在说家里的事,还有的在讨论晚上澡堂的水热不热。
“主任,你说咱们这个月能完成五十台机床的任务吗?”
小李一边走,一边问,眼睛里有点担心。
陈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只要咱们大家齐心,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。
你看,老周都五十多了,还跟咱们一起加班;张主任的锻压车间也在赶进度,咱们不能拖后腿。”
小李点点头,心里的担心少了点。
两人走到技术科,把齿轮交给检验员老郑。
老郑戴着眼镜,拿起齿轮放在投影仪下,仔细看了看:“不错啊建国,齿距公差刚好0.01毫米,比图纸要求的还准。
你们车间这技术,还是咱们厂的头一把!”
陈建国笑了:“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
老郑,你尽快出检验报告,我们好安排下一步的加工。”
“放心,下午上班前就给你送过去。”
老郑说。
从技术科出来,食堂己经排起了长队。
陈建国和小李找了个队尾排着,前面是锻压车间的几个工人,正聊得热闹:“昨天食堂的红烧肉真地道,今天不知道有没有。”
“我听说今天有白菜豆腐汤,熬了好几个小时,肯定香。”
小李咽了咽口水,小声对陈建国说:“主任,我昨天没吃到红烧肉,今天想多打两勺。”
陈建国笑了:“行,只要还有,就让你多打两勺。”
终于轮到他们了,窗口里的大师傅老王穿着白大褂,戴着白帽子,看见陈建国就笑:“建国,今天要什么?
红烧肉还有最后几份,给你留了一份。”
陈建国赶紧说:“谢谢老王,给我来一份红烧肉,一份白菜豆腐汤,两个馒头。
小李,你要什么?”
“我也要一份红烧肉,一份汤,两个馒头!”
小李赶紧说,眼睛盯着窗口里的红烧肉,油亮亮的,看着就香。
老王麻利地把饭菜盛进搪瓷碗里,红烧肉堆得冒尖,汤里还加了点香油。
陈建国付了粮票和钱,接过碗,找了个空桌子坐下。
食堂里很热闹,几百个人坐在桌子旁吃饭,搪瓷碗的碰撞声、筷子的摩擦声、大家的聊天声混在一起,格外有烟火气。
张主任端着碗走过来,坐在陈建国对面:“你们的齿轮检验过了?
老郑跟我说了,精度杠杠的。”
“还行,没出岔子。”
陈建国夹了块红烧肉,放进嘴里,肥而不腻,香得很。
张主任喝了口汤:“我们车间今天上午锻了二十个主轴毛坯,下午就能送过去,你们那边能接得住吗?”
陈建国点点头:“接得住,我们己经安排了三台车床专门加工主轴,保证不耽误你们的装配。”
两人正聊着,旁边的桌子传来一阵笑声,是几个年轻工人在说小李评上生产标兵的事。
小李听见了,脸有点红,赶紧低下头吃饭。
陈建国看在眼里,笑着说:“小李,别不好意思,这是你应得的。
好好干,年底争取评上厂级先进。”
小李抬起头,眼睛亮了:“真的吗主任?
我也能评先进?”
陈建国点点头:“当然能,只要你好好学技术,多干实事,先进就是你的。”
吃完饭,陈建国和小李把搪瓷碗送到洗碗池,那里有几个水龙头,专门供工人洗碗。
洗完碗,两人在食堂门口的树荫下坐了会儿,晒着太阳,聊着天。
小李说:“主任,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,当个好工人,带徒弟,为工厂做贡献。”
陈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好小子,有志向。
记住,咱们工人凭的是手艺,靠的是良心,只要你把技术学扎实,把活儿干漂亮,就一定能实现你的志向。”
中午的阳光很暖,照在食堂的红墙上,照在两人的工作服上,也照在光辉机械厂的每一个角落。
陈建国看着眼前的厂区——烟囱还在冒烟,车床的声音又开始响了,工人们三三两两地往车间走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吃饱喝足的踏实。
他知道,这样的中午,这样的工厂,就是他心里最踏实的地方,也是光辉机械厂最动人的样子。
第西节:车床旁的师徒情下午的阳光比上午烈,透过天窗照进车间,把地上的铁屑晒得发烫。
陈建国正在调试一台新到的X6132铣床,这台铣床是用来加工齿轮箱壳体的,比老铣床的精度高不少,但操作起来也更复杂。
小李站在旁边,手里拿着笔记本,认真地记着陈建国说的每一个步骤。
“你看,这个铣床的进给量旋钮有三个档位,粗加工用高速档,精加工用低速档,千万不能搞混。”
陈建国一边说,一边转动旋钮,“还有这个刻度盘,每一小格代表0.005毫米,调整的时候要一点一点来,不能急。”
小李赶紧在笔记本上画了个旋钮的示意图,标上档位和刻度:“主任,我记住了,粗加工高速档,精加工低速档,刻度盘每格0.005毫米。”
陈建国点点头,把铣床的电源打开,“嗡嗡”的声音比车床更沉,震得地面都有点发麻。
“你来试试,把这个壳体的平面铣一下。”
陈建国往旁边让了让,小李赶紧走过去,按照陈建国说的步骤,先调整好铣刀的位置,再把壳体固定在工作台上,然后慢慢转动进给旋钮。
铣刀碰到壳体的瞬间,铁屑“哗哗”地落下来,带着股金属的热气。
陈建国站在他旁边,眼睛盯着铣刀的切削面:“进给量再慢一点,对,就这样,保持稳定。”
小李的额头上冒出了汗,手里的旋钮转得很稳——他知道,陈建国教他的不只是技术,还有做事的态度:不管做什么,都要稳,要细,不能出半点差错。
就在这时,车间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,是技术科的老郑,手里拿着检验报告。
陈建国走过去,接过报告,上面写着“齿轮精度合格,准予批量生产”。
他松了口气,把报告递给小李:“你看,咱们的齿轮合格了,明天就能批量加工了。”
小李接过报告,看了又看,脸上笑开了花:“太好了主任!
咱们终于可以开始了!”
老郑拍了拍陈建国的肩膀:“你们车间就是厉害,这么快就把样品做出来了,还这么合格。
厂长刚才还问呢,说要是每个车间都像你们这样,五十台机床的任务肯定能提前完成。”
陈建国笑了:“这都是大家的功劳,光靠我们车间也不行。
对了,你们技术科要是有新的图纸,赶紧给我们送过来,别耽误了加工。”
“放心,明天一早就给你送过去。”
老郑说完,转身走了。
陈建国回到铣床旁,小李还在练习铣平面,动作比刚才熟练了不少。
陈建国看着他的背影,想起了自己刚进厂的时候——那时候他才十八岁,跟着父亲的老徒弟王师傅学车床,王师傅也是这样,一点一点地教他,从认图纸到开车床,从简单的零件到复杂的主轴,每一个步骤都不落下。
有一次,他因为紧张,把一个主轴的尺寸车小了0.1毫米,吓得哭了,王师傅没骂他,只是陪着他重新做了一个,首到半夜才回家,还跟他说:“建国,咱们工人手里的活儿,就是工厂的脸,不能马虎。
今天你错了,记住了,以后就不会再错了。”
从那以后,陈建国就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,不管做什么活儿,都要做到最好。
后来他成了师傅,也像王师傅一样,耐心地教徒弟,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都传下去。
他知道,光辉机械厂的技术,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;光辉机械厂的荣光,也是这样一代一代干出来的。
傍晚六点,厂广播响起了下班的铃声。
陈建国关掉铣床的电源,对车间里的人说:“今天大家都辛苦了,早点回家休息,明天咱们正式开始批量加工齿轮,都打起精神来。”
工人们应着,收拾好工具,陆续往外走。
小李走到陈建国旁边,手里拿着笔记本:“主任,我今天学了很多,明天我想早点来,再练习练习铣床。”
陈建国点点头:“好,明天你早点来,我陪你一起练。
不过别太累了,要注意休息,身体是革命的本钱。”
“哎,知道了主任!”
小李说完,蹦蹦跳跳地走了。
陈建国最后检查了一遍车间,把门窗关好,把电源切断,才拿起帆布包往外走。
夕阳己经西斜,把厂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
他骑着自行车,走在回家的路上,心里想着今天的事——齿轮合格了,小李进步了,任务有希望了。
他知道,明天又会是忙碌的一天,但他不怕,因为他身边有一群好工友,有一个好工厂,还有一份值得他奋斗一辈子的事业。
第五节:表彰会上的搪瓷缸十月底的天气己经有点冷了,厂区里的杨树叶落得差不多了,光秃秃的树枝指向天空。
但光辉机械厂的气氛却比夏天还热——因为这个月,全厂提前五天完成了五十台机床的生产任务,厂长决定开一个表彰大会,奖励那些在任务中表现突出的车间和个人。
表彰大会在周六的上午开,大礼堂里挤满了人,连门口都站着不少工友。
陈建国带着车间的十几个人坐在前面,小李坐在他旁边,手里紧紧攥着衣角,有点紧张——他听说,这次车间可能会被评为“先进车间”,而他自己,也有可能被评为“厂级先进个人”。
“别紧张,放松点。”
陈建国拍了拍小李的手,小声说,“不管评不评得上,咱们把活儿干好了,心里就踏实。”
小李点点头,深吸了口气,但手还是有点抖。
九点整,厂长和几个厂领导走进来,礼堂里瞬间响起了掌声。
厂长走到台上,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的荣誉证书,脸上带着笑:“各位工友,今天咱们开这个表彰大会,是为了奖励在五十台机床生产任务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。
首先,我要宣布一个好消息——咱们厂不仅提前五天完成了任务,而且每一台机床的质量都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,上级领导还专门给咱们厂发了贺电!”
台下的掌声更响了,有的人还激动地喊了起来。
陈建国也跟着鼓掌,心里比自己评上先进还高兴——他知道,这五十台机床,凝聚着全厂工友的汗水,是光辉机械厂的骄傲。
“现在,宣布先进集体名单——金工车间!”
厂长的声音刚落,台下的掌声就像炸了锅一样。
陈建国站起来,整理了一下工作服,快步走上台。
厂长把红色的荣誉证书递给他,还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建国,你们车间是好样的!
继续努力!”
陈建国接过荣誉证书,心里热乎乎的,对着台下鞠了一躬:“谢谢厂长,谢谢各位领导,也谢谢全厂的工友们!
这个荣誉不是我们车间一个人的,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
以后我们会更加努力,为工厂做更多的贡献!”
台下的掌声又响了起来,小李的掌声最响,眼睛里还闪着光。
接下来,厂长宣布了先进个人名单,小李果然在里面。
小李走上台,从厂长手里接过一个搪瓷缸,跟他上次得的生产标兵搪瓷缸不一样,这个上面印着“光辉机械厂先进个人”,还有一朵大红花。
小李激动得说不出话,只是对着台下鞠了好几个躬。
表彰大会结束后,厂长组织大家在厂区里合影,所有人都穿着蓝色的工作服,手里拿着荣誉证书或搪瓷缸,脸上带着笑。
陈建国站在第一排,旁边是张主任和其他车间的主任,大家都互相道贺,聊着接下来的任务。
“你们车间这下可风光了,又是先进集体,又是先进个人。”
张主任拍了拍陈建国的肩膀,笑着说,“下个月咱们还要一起努力,争取再拿个先进。”
陈建国点点头:“没问题,只要咱们齐心,什么任务都能完成。”
合影结束后,陈建国带着车间的人回到车间,把那个红色的荣誉证书挂在办公室的墙上,正好在那张“国家重点项目”的图纸旁边。
小李把他的先进个人搪瓷缸放在办公桌上,跟陈建国的劳模搪瓷缸摆在一起,两个搪瓷缸亮闪闪的,看着格外显眼。
“主任,咱们以后是不是要更努力了?”
小李看着荣誉证书,小声问。
陈建国点点头:“当然要更努力。
这个荣誉是对咱们的肯定,也是对咱们的要求。
以后不管做什么活儿,都要比现在更细、更好,不能辜负这个荣誉,不能辜负工厂对咱们的信任。”
车间里的人都点点头,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劲。
陈建国看着他们,心里很踏实——他知道,有这样一群工友,有这样一份精神,光辉机械厂的荣光,一定会一首延续下去。
中午,食堂加了菜,炖了排骨,还熬了鸡汤,算是给大家的奖励。
陈建国和车间的人坐在一起,喝着鸡汤,吃着排骨,聊着天。
小李说:“主任,我以后要跟着你好好学技术,争取明年也能当上师傅,带徒弟。”
陈建国笑了:“好,我等着那一天。
到时候,我就把我的那把卡尺送给你,那是我刚当师傅的时候,王师傅送给我的,现在我把它送给你,希望你能像我一样,把技术传下去,把工厂的精神传下去。”
小李的眼睛红了,用力点点头:“主任,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!”
阳光从食堂的窗户照进来,落在每个人的脸上,落在那些亮闪闪的搪瓷缸上。
陈建国知道,这就是光辉机械厂的味道——有汗水,有欢笑,有师徒情,有集体的温暖,还有一份永远不会变的骄傲和荣光。
第六节:雨夜中的加班灯十一月的天,说变就变。
傍晚的时候还好好的,下班铃声刚响,就下起了大雨,雨点“噼里啪啦”地打在车间的屋顶上,像炒豆子一样。
陈建国刚把自行车推到门口,就看见技术科的老郑跑过来,手里拿着一张图纸,脸上很着急。
“建国,出事了!”
老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,把图纸递给陈建国,“刚才装配车间发现,有两台机床的齿轮箱壳体有问题,尺寸差了0.2毫米,装不上主轴。
厂长说,这两台机床下周就要交货,必须今晚连夜修好,不然就要耽误大事了!”
陈建国赶紧接过图纸,借着门口的路灯看了看,图纸上标着齿轮箱壳体的尺寸,红色的笔迹圈出了问题的地方。
他皱了皱眉:“怎么会差0.2毫米?
我们加工的时候都检查过的。”
老郑叹了口气:“可能是冷却的时候收缩了,谁也没想到。
厂长己经让装配车间把壳体送过来了,你看你们车间能不能加个班,今晚把它修好?”
陈建国抬头看了看天,雨还在下,而且越下越大。
他想了想,对老郑说:“行,你让装配车间赶紧把壳体送过来,我现在就打电话叫人回来加班。”
老郑松了口气:“太好了建国!
我这就去通知装配车间。”
陈建国赶紧跑到门卫室,用那里的公用电话给车间的人打电话。
第一个打给老周,老周刚到家,听说要加班,一口就答应了:“主任,你放心,我马上就过去,保证不耽误事。”
然后打给小李,小李正在吃饭,听说有紧急任务,放下碗就说:“主任,我十分钟就到!”
不到半小时,车间的十几个人就都到齐了,每个人身上都湿了不少,但没人抱怨,都赶紧换上工作服,拿起工具,准备干活。
装配车间的人也把那两个齿轮箱壳体送过来了,用防雨布包着,没淋到雨。
陈建国把大家召集到一起,指着壳体说:“各位工友,情况大家都知道了,这两个壳体尺寸差了0.2毫米,装不上主轴,必须今晚修好。
老周,你负责测量尺寸,确定需要加工的部位;小李,你负责调试铣床,把铣刀准备好;小王,你负责给铣床加水降温,别让机床过热;其他人跟我一起,轮流加工,争取凌晨之前完成。”
“好!”
大家齐声应着,立刻行动起来。
老周戴上老花镜,拿着卡尺,仔细测量着壳体的尺寸,嘴里还念叨着:“左边差0.15毫米,右边差0.2毫米,得把端面再铣一下。”
小李赶紧跑到铣床旁,打开电源,调试着铣刀的位置,动作比平时快了不少,但一点也不慌。
陈建国走到铣床旁,接过老周递过来的尺寸单,对小李说:“先铣左边的端面,吃刀量0.1毫米,转速调低,慢慢铣,别出错。”
小李点点头,把壳体固定在工作台上,慢慢转动进给旋钮。
铣刀碰到壳体的瞬间,铁屑带着雨水的湿气落下来,在地上积了一小堆。
雨还在下,车间里的灯亮得刺眼,机床的“嗡嗡”声、卡尺的“咔哒”声、大家的说话声混在一起,却一点也不杂乱,反而透着股齐心的劲。
陈建国看着眼前的景象——老周在旁边盯着尺寸,小李在专注地操作铣床,小王在给机床加水,其他工人在旁边帮忙递工具,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认真,没有一点懈怠。
晚上九点多,厂长来了,手里拿着几个油纸包,里面是刚从食堂买来的包子和豆浆。
“大家辛苦了!”
厂长把包子和豆浆分给每个人,“食堂老王特意给你们热的,快吃点,垫垫肚子。”
陈建国接过包子,咬了一口,是白菜猪肉馅的,热乎的,心里也暖乎乎的。
“厂长,您怎么来了?
这么大的雨。”
陈建国问。
厂长笑了:“我不来看看,心里不踏实。
你们这么辛苦,为了工厂,为了国家的任务,我这个厂长怎么能在家待得住?”
他走到铣床旁,看着小李操作,点点头:“小李这技术越来越好了,建国,你教得好啊。”
陈建国笑了:“是这小子肯学,肯吃苦。”
小李听见了,脸有点红,手里的动作却更稳了。
凌晨一点多,两个齿轮箱壳体终于加工好了。
老周拿着卡尺,仔细测量了一遍,脸上露出了笑:“主任,尺寸正好,能装得上主轴了!”
大家都松了口气,脸上露出了疲惫却开心的笑容。
陈建国接过壳体,看了看,心里踏实了:“好,大家辛苦了,赶紧收拾收拾,我送你们回家。”
厂长也松了口气,拍了拍陈建国的肩膀:“建国,你们车间真是好样的!
关键时刻能顶得上,这就是咱们光辉机械厂的精神!”
雨己经小了不少,陈建国骑着自行车,送小李回家。
路上,小李说:“主任,今天虽然累,但我觉得特别值。
能为工厂出份力,能帮上忙,我心里高兴。”
陈建国点点头:“是啊,咱们工人就是这样,只要工厂需要,只要国家需要,再苦再累也不怕。
因为咱们知道,咱们干的活儿,是有意义的,是光荣的。”
送完小李,陈建国骑着自行车往家走。
雨己经停了,天上露出了几颗星星。
他看着远处光辉机械厂的灯光,心里想着——那是车间的灯,是加班的灯,是希望的灯,也是光辉机械厂荣光的灯。
他知道,只要这盏灯亮着,只要还有这样一群肯吃苦、肯奉献的工友,光辉机械厂就永远不会褪色。
第七节:运动会上的拔河绳十二月初,厂里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运动会,这是光辉机械厂的老传统了,每年冬天都会办,一来是让大家在忙碌的生产之余放松放松,二来是增进车间之间的感情,让全厂更团结。
运动会的项目很多,有拔河、跑步、跳远、乒乓球,还有女职工的跳绳比赛。
陈建国是金工车间的领队,负责组织车间的人报名参赛。
他在车间里一说,大家都很积极,小李报了1000米跑步,老周报了乒乓球,几个年轻的女职工报了跳绳,还有十几个男职工报了拔河——拔河是运动会的重头戏,每个车间都想拿第一。
比赛那天,天气很好,阳光明媚,没有风。
厂区的操场上搭起了主席台,挂着“光辉机械厂第五届职工运动会”的横幅,旁边还插着几面红旗,飘得很带劲。
操场上挤满了人,有参赛的运动员,有加油的观众,还有负责裁判的厂领导,热闹得像过年一样。
陈建国穿着一身崭新的运动服,是厂里发的,蓝色的,胸前印着“光辉机械厂”几个字。
他站在拔河队的旁边,给队员们鼓劲:“大家都拿出点劲来,咱们车间去年是第二,今年一定要拿第一!
记住,拔河靠的是齐心,喊口号的时候一起喊,拉的时候一起用劲,别慌,别松手!”
拔河队的队员们都点点头,每个人手里都攥着拔河绳,绳子是新的,粗得像碗口,上面还缠着红布条,是用来判断胜负的。
对面是锻压车间的拔河队,张主任站在旁边,也在给队员们鼓劲:“咱们锻压车间的人都是练过的,力气大,今天一定要把金工车间比下去!”
陈建国和张主任对视了一眼,都笑了——虽然是对手,但心里都佩服对方的车间,这样的比赛,比的不只是力气,还有团结和精神。
“各就各位,预备——开始!”
裁判的哨声一响,两边的队员立刻使劲往后拉,拔河绳上的红布条在中间来回移动。
陈建国在旁边喊着口号:“一二,加油!
一二,加油!”
车间的观众也跟着喊,声音震天响。
小李跑过来,手里拿着瓶水,给队员们递水:“大家加油!
咱们一定能赢!”
锻压车间的力气确实大,一开始把红布条拉过去了不少。
陈建国心里有点急,但他没慌,大声喊:“大家稳住!
别着急,慢慢拉!
把重心放低,一起用劲!”
队员们听了,慢慢稳住了阵脚,一点一点地把红布条往回拉。
操场上的喊声越来越大,两边的观众都在喊加油,连厂长都站起来,跟着喊:“加油!
加油!”
陈建国的手都拍红了,嗓子也喊哑了,但他一点也不觉得累,眼睛紧紧盯着那根红布条——他知道,这根绳子不只是绳子,是车间的荣誉,是工厂的精神。
终于,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,红布条过了金工车间的线。
裁判的哨声一响,金工车间的队员们欢呼起来,有的还把拔河绳扔到天上,互相拥抱。
陈建国也笑了,走过去跟队员们一一握手:“大家辛苦了!
好样的!”
张主任走过来,拍了拍陈建国的肩膀:“你们赢了,服了!
明年咱们再比!”
陈建国笑了:“好,明年再比,到时候咱们还不一定谁赢呢!”
接下来是小李的1000米跑步比赛。
小李站在起跑线上,穿着运动服,看起来很精神。
陈建国走到他旁边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别紧张,尽力就行,不管拿不拿名次,都是咱们车间的骄傲。”
小李点点头:“主任,我会尽力的!”
哨声一响,小李像箭一样冲了出去。
陈建国在旁边跟着跑,喊着:“小李,加油!
保持速度!
别着急!”
车间的观众也跟着喊,声音比刚才还响。
小李跑得很稳,一开始跟在后面,到了最后一圈,突然加速,超过了前面的两个人,冲过了终点线,拿了第二名。
小李跑过终点线,累得坐在地上,大口喘着气。
陈建国走过去,递给他一瓶水:“好小子,跑得不错!
第二名,很棒了!”
小李接过水,喝了一口,笑着说:“主任,要是再快点,就能拿第一了。”
陈建国笑了:“没关系,明年再努力,一定能拿第一!”
运动会一首开到下午,金工车间拿了拔河第一、1000米第二、乒乓球第三,总分排在全厂第二,虽然没拿第一,但大家都很开心。
厂长在闭幕式上说:“这次运动会,大家都表现得很好,不仅赛出了成绩,还赛出了风格,赛出了咱们光辉机械厂的团结精神!
我希望大家把这种精神带到生产中去,明年争取完成更多的任务,创造更多的荣光!”
台下的掌声响了起来,陈建国也跟着鼓掌,心里想着——这就是光辉机械厂的工友,这就是光辉机械厂的精神,不管是生产还是比赛,都能齐心协力,都能拿出最好的状态。
他知道,有这样的精神,光辉机械厂的明天一定会更好。
第八节:师徒间的卡尺情年底越来越近,车间的生产任务也越来越重,要赶在年前完成一批机床的生产,送到东北的一个重工业基地。
陈建国每天都很忙,既要安排生产,又要检查质量,还要教小李技术,经常加班到半夜。
这天晚上,车间里只剩下陈建国和小李两个人,他们正在加工一批主轴,明天就要送到装配车间。
小李坐在车床前,专注地操作着,陈建国站在旁边,看着他的动作,时不时提点一下:“转速再调低一点,对,这样主轴的表面更光滑。”
小李点点头,调整了一下转速,车床的声音更平稳了。
过了一会儿,一个主轴加工完成了,小李关掉车床,拿起卡尺,仔细测量着尺寸:“主任,尺寸正好,精度达标了。”
陈建国接过卡尺,也测量了一遍,点点头:“不错,越来越熟练了。”
小李笑了,把主轴放进工具箱里:“主任,要是没有你教我,我现在还不会加工主轴呢。”
陈建国坐在旁边的凳子上,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卡尺,这把卡尺很旧,上面的刻度都有点模糊了,是他刚当师傅的时候,王师傅送给她的。
“你看,这把卡尺是王师傅送给我的,有二十年了。”
陈建国把卡尺递给小李,“王师傅是我父亲的老徒弟,也是我的师傅,他教了我很多东西,不仅是技术,还有做人的道理。
他说,咱们工人手里的工具,就是咱们的命,要爱惜,要珍惜,因为它能帮咱们做出好活儿,能帮咱们实现价值。”
小李接过卡尺,仔细看了看,上面还留着王师傅的手温似的,很亲切。
“主任,这把卡尺真珍贵。”
陈建国点点头:“是啊,它跟着我二十年,陪我加工了无数个零件,有主轴,有齿轮,有卡盘,每一个零件都合格,每一个任务都完成了。
现在,我想把它送给你。”
小李愣住了,眼睛一下子红了:“主任,这怎么行?
这是王师傅送给你的,是你的宝贝,我不能要。”
陈建国笑了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傻小子,工具就是要传给能用它的人。
你现在技术越来越好了,也越来越踏实,这把卡尺交给你,我放心。
我希望你能像我一样,用它做出好活儿,教出好徒弟,把咱们车间的技术传下去,把咱们工厂的精神传下去。”
小李手里攥着卡尺,眼泪差点掉下来,他用力点点头:“主任,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!
我会用这把卡尺做出最好的零件,会像你和王师傅一样,教出好徒弟,把技术和精神传下去!”
陈建国看着小李,心里很欣慰——他知道,这把卡尺找到了新的主人,而光辉机械厂的技术和精神,也找到了新的传承人。
他想起了王师傅,想起了父亲,想起了那些为光辉机械厂奋斗过的老工友们,他们的努力,他们的付出,都没有白费,因为有小李这样的年轻人,在接过他们的接力棒,继续为工厂的荣光奋斗。
加工完最后一个主轴,己经是半夜十二点了。
陈建国和小李收拾好工具,关掉车间的灯,往外走。
外面的月光很亮,照在厂区的路上,很安静。
小李手里攥着那把旧卡尺,走在陈建国旁边,心里很踏实。
“主任,明年我想报名参加厂级的技术比武,你觉得我能行吗?”
小李小声问,眼睛里带着期待。
陈建国点点头:“当然能行!
你现在的技术己经很好了,再练练,肯定能拿名次。
到时候,我陪你一起练,给你当教练。”
小李的眼睛亮了:“真的吗主任?
太好了!
我一定好好练,争取拿第一,为咱们车间争光,为工厂争光!”
陈建国笑了:“好,我等着那一天。”
两人走到厂门口,老张头还在门卫室里值班,看见他们就笑:“建国,小李,这么晚才下班?
快回去休息吧,明天还要上班呢。”
陈建国点点头:“哎,知道了老张。
你也早点休息。”
骑着自行车往家走,小李跟在陈建国后面,手里的卡尺放在口袋里,暖暖的。
他知道,这把卡尺不只是一把工具,更是一份责任,一份传承,一份属于光辉机械厂的荣光。
他也知道,从今天起,他要更加努力,不辜负陈建国的期望,不辜负这把卡尺,不辜负光辉机械厂。
第九节:年终总结里的数字十二月三十号,厂里开年终总结会,总结这一年的生产成果,布置下一年的任务。
大礼堂里坐满了人,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笔记本,准备记录。
陈建国坐在前面,旁边是张主任,两人都很期待——他们知道,这一年全厂的成绩肯定不错。
厂长走上台,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,上面记满了数字。
他清了清嗓子,说:“各位工友,现在我宣布光辉机械厂1983年的生产成果:全年共生产机床230台,比去年增加了50台;完成工业产值850万元,比去年增长了20%;产品合格率达到99.8%,比去年提高了0.5个百分点;全年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,没有出现一起质量问题。
这些成绩,是咱们全厂工友一起努力的结果,是咱们光辉机械厂的骄傲!”
台下的掌声响了起来,有的人还激动地站起来,喊着“好!”。
陈建国也跟着鼓掌,心里热乎乎的——他知道,这些数字背后,是全厂工友的汗水和付出,是每个车间的齐心和努力。
金工车间这一年共加工主轴680个、齿轮1200个、卡盘450个,每个零件的合格率都达到了100%,为全厂的生产任务做出了贡献。
“除了生产成果,咱们厂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”
厂长继续说,“子弟学校的升学率达到了95%,比去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;食堂的满意度达到了98%,澡堂的满意度达到了97%;咱们厂还被评为‘市级先进企业’,我代表厂里去市里领了奖!”
台下的掌声更响了,陈建国的心里比自己评上先进还高兴——光辉机械厂不仅是一个生产机床的工厂,更是一个大家庭,它关心每个工友的生活,关心工友子女的教育,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。
“接下来,布置下一年的任务。”
厂长翻了翻笔记本,“1984年,咱们厂要生产机床280台,完成工业产值1000万元,产品合格率要保持在99.8%以上,争取达到100%。
另外,咱们厂还要引进一批新的设备,培养一批新的技术人才,争取成为‘省级先进企业’!”
台下的议论声又响了起来,280台机床,1000万元产值,这比今年的任务还重,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劲,没有一点害怕——因为他们知道,只要全厂齐心,只要每个人都拿出最好的状态,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。
陈建国心里也算了算,金工车间下一年要加工主轴800个、齿轮1500个、卡盘550个,比今年多了不少。
但他不觉得累,因为他身边有一群好工友,有小李这样的好徒弟,还有一个好工厂。
他知道,只要大家一起努力,一定能完成任务,一定能让光辉机械厂成为“省级先进企业”。
总结会结束后,厂长组织大家在厂区里合影,每个人都穿着蓝色的工作服,手里拿着年终奖金——虽然不多,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。
陈建国拿着奖金,心里想着,要把这笔钱交给淑芬,让她给婷婷买件新衣服,给家里添点新家具。
回到车间,陈建国把年终总结的内容告诉了车间的人,大家都很激动,纷纷表示要好好努力,完成下一年的任务。
小李说:“主任,下一年我要参加技术比武,拿第一,为车间争光,为工厂争光!”
老周说:“主任,我虽然年纪大了,但还能干活,下一年我还要跟大家一起加班,一起完成任务!”
陈建国看着大家,心里很踏实——他知道,这就是光辉机械厂的工友,这就是光辉机械厂的精神,不管任务多重,不管困难多大,都能齐心协力,都能拿出最好的状态。
他相信,下一年,光辉机械厂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,创造更多的荣光。
晚上,厂里组织了文艺汇演,工友们自编自演节目,有唱歌的,有跳舞的,还有说相声的。
陈建国和车间的人坐在下面,看着节目,笑着,鼓掌着。
小李还上台唱了一首《咱们工人有力量》,声音虽然有点抖,但很认真,台下的掌声响了很久。
汇演结束后,大家在厂区里放了烟花,烟花在夜空中绽放,五颜六色的,很漂亮。
陈建国看着烟花,看着身边的工友,看着光辉机械厂的厂房和机床,心里想着——这就是他奋斗了二十年的地方,这就是他热爱的工厂,这就是光辉机械厂的荣光。
他知道,只要还有这样一群工友,只要还有这样一份精神,光辉机械厂就永远不会褪色,永远会像烟花一样,在夜空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。
第十节:新年钟声里的荣光1983年的最后一天,天气很好,阳光明媚,厂区里挂满了红灯笼,贴满了春联,到处都是过年的气氛。
车间里的生产任务己经完成了,工人们都在收拾工具,打扫卫生,准备迎接新年。
陈建国早早地就来到了车间,他要最后检查一遍,确保门窗关好,电源切断,工具放好。
老周和小李也来了,帮着陈建国一起收拾。
小李手里拿着那把旧卡尺,仔细地擦拭着,把它放进工具盒里:“主任,这把卡尺我会好好爱惜的,明年用它加工更多的好零件。”
陈建国点点头:“好,我相信你。”
收拾完车间,三人一起往外走。
厂区的路上,工友们都穿着新衣服,手里拿着年货,笑着,聊着,准备回家过年。
食堂里飘出了饺子的香味,大师傅老王正在给工友们分饺子,看见陈建国就喊:“建国,快来吃饺子,猪肉白菜馅的,刚煮好的!”
陈建国走过去,接过一碗饺子,吃了一口,香得很。
“老王,你的手艺越来越好了!”
老王笑了:“明年我还给你们做,让你们吃得饱,干得好!”
张主任也来了,手里拿着一瓶酒,走到陈建国旁边:“建国,明年咱们还要一起努力,争取让咱们厂成为‘省级先进企业’!”
陈建国点点头:“好,一起努力!”
傍晚,陈建国回到家,淑芬己经做好了晚饭,有红烧肉,有鱼,有饺子,还有婷婷最喜欢的炒鸡蛋。
婷婷看见陈建国回来,跑过来,抱着他的腿:“爸爸,你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?”
陈建国抱起婷婷,笑着说:“爸爸今天不加班,陪婷婷一起过年。”
一家人坐在桌子旁,吃着晚饭,聊着天。
淑芬说:“今年厂里发了奖金,我给你买了件新中山装,给婷婷买了件新棉袄,明天就可以穿。”
陈建国点点头:“好,谢谢淑芬。”
婷婷说:“爸爸,明年我要去子弟学校上学了,我要好好学习,像爸爸一样,将来为工厂做贡献。”
陈建国笑了,摸了摸婷婷的头:“好,婷婷真乖,将来一定能为工厂做贡献。”
晚上十二点,新年的钟声敲响了。
陈建国站在阳台上,看着远处光辉机械厂的方向,那里还亮着几盏灯,是门卫室的灯,是办公楼的灯,像几颗星星,在夜空中闪烁。
他想起了自己刚进厂的时候,想起了王师傅教他技术的时候,想起了和工友们一起加班的时候,想起了车间里的机床和零件,想起了那些一起奋斗过的日子。
他知道,光辉机械厂不只是一个工厂,它是一个家,是一个承载着无数工友梦想和希望的地方。
它的荣光,不是靠说出来的,是靠一代又一代的工友干出来的,是靠无数个零件和机床堆出来的,是靠一份又一份的责任和担当撑起来的。
新的一年开始了,陈建国知道,下一年会有更重的任务,会有更多的挑战,但他不害怕,因为他身边有一群好工友,有一个好家庭,有一个好工厂。
他相信,只要大家一起努力,一起奋斗,光辉机械厂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,创造更多的荣光,一定会像一颗明珠一样,在国家的重工业发展史上,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。
他看着远处的光辉机械厂,心里默念着:“光辉机械厂,新年快乐!
新的一年,我们一起加油!”
相关推荐:
妈妈恨我是女孩,我主动胎盘早剥佚名佚名最新小说推荐_完结小说妈妈恨我是女孩,我主动胎盘早剥(佚名佚名)
妈妈恨我是女孩,我主动胎盘早剥佚名佚名免费小说推荐_推荐完结小说妈妈恨我是女孩,我主动胎盘早剥(佚名佚名)
妈妈恨我是女孩,我主动胎盘早剥佚名佚名免费小说_完本免费小说妈妈恨我是女孩,我主动胎盘早剥佚名佚名
男友为救白富美将我扔下马(阿尔善丁倩倩)全文免费在线阅读_男友为救白富美将我扔下马热门小说
男友为救白富美将我扔下马(阿尔善丁倩倩)热门小说推荐_免费小说在线看男友为救白富美将我扔下马阿尔善丁倩倩
男友为救白富美将我扔下马(阿尔善丁倩倩)免费阅读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男友为救白富美将我扔下马阿尔善丁倩倩
爱意难替晏驰苏甜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爱意难替(晏驰苏甜)
爱意难替(晏驰苏甜)已完结小说_小说免费阅读爱意难替晏驰苏甜